查看原文
其他

外交视界 | 瑞士人太“抠”

辛福坦 外交官说事儿 2023-12-06
 

作者简介    


辛福坦 1960年入外交部,曾任中国驻民主德国大使馆参赞、中国驻苏黎世并兼驻列支敦士登公国首任总领事、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和驻瑞士特命全权大使。


记得刚到瑞士不久,当时的瑞中友好协会会长莫尼卡女士郑重其事地对我说:“当你到苏黎世湖畔散步的时候,切莫以貌取人。那些看上去衣着平平的瑞士人中,说不定就有百万富翁和亿万富翁。”初次见面,她就向我提出这样的忠告,虽说是朋友,但仍感到突如其来,异乎寻常。

我思量着,她这样提醒我,莫非是因为我做错了什么事?想来想去,恐怕主要是出于对朋友的关心和爱护,算是先打个招呼,免得我由于对瑞士缺乏了解,在待人接物方面出差错,开罪于什么人。想到此,我由衷地感谢她,感谢她的快人快语,感谢她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。






有一天,我和夫人邀请苏黎世的M夫妇来伯尔尼做客,我们与他们结识多年,可谓是老朋友了。M夫妇四十多岁,在苏黎世郊区开了一家汽车行,算不算亿万富翁无从得知,但称他们为百万富翁或千万富翁当属正常。

那天,他们是自己开车来的。虽为车行老板,却没有驾驶豪华轿车,开的还是那辆以前见过的半新不旧的奥迪车。当我从使馆回到官邸准备迎接客人时,在官邸大门口碰上了他们,看到他们夫妇俩正在那里忙着换衣服,脱下开车时穿的便服,换上带来的会客衣裳。从苏黎世开车到伯尔尼约需一个半小时,他们这样做或许是为了开车的方便,也许是出于对主人的尊重,怕在路上弄皱了衣服,更可能是舍不得穿着好衣服开上个把小时的车。

由于发生了这件事,那天我就特别留意观察他们的穿着。其实他们既没有披金挂银,也不是什么时装新潮,朴素无华,但优雅大方。

说起换衣服来,我不只一次地看到客人来时换上好衣服,去时换下挂起来,或叠好放在车的后背箱内。在我们看来,当着主人的面换来换去,总会感到不好意思,即使要换,也得离开,找个僻静的地方。而他们竟是那样的理所当然,无所顾忌。这样的场面不仅我观察到了,也引起我的前任蔡方柏大使的注意。






再拿请客吃饭来说,我们的官方菜单是四菜一汤,冷盘、甜食不计其内。译成外文,长长的一大串。我曾不止一次地嘱咐厨师,菜要做得精美,但量要减少。厨师总是说,量少了不好看,面子问题。瑞士人的菜单简单多了:冷盘、汤、主菜,加甜食。如果主人上两道热菜,那是超规格的招待了,客人当心领神会。

有意思的是,吃冷盘时,总要上烤面包片。那是用来蘸吃盘中剩下的菜汁,因为用刀叉是无法将盘中的汁弄到肚子里去的。我想,如果是国内客人把盘子揩得光光的,主人的神经不受刺激才怪呢!说不定还会引起场麻烦。他们不,客人擦盘子,主人是决不会往心里去的,反而会很高兴。往往是客人揩,主人也揩。看上去,吃得有滋有味,好像从未吃过那么好吃的美味似的。

一次,一位朋友在家里设晚宴招待我们。瑞士人的家里很少雇佣人,老实说,我没有看到过。客人多了,就请朋友或子女来帮帮忙。一般是女主人打点饭菜,男主人招待酒水,搞承包。那天晚上的主菜是煎小牛肉,生肉切好了,放在旁边,准备现煎现吃。因为肉就放在眼皮底下,我就瞧了一眼——肉很新鲜,每块有月饼那么大。主人说,每人一块,不多不少。所以记得这么清楚,倒不单纯是因为主人的精打细算,而是因为在国内吃的一顿午餐。






记得那是外交部组织回国休假的驻外使节赴某地参观学习,中午在一家饭馆就餐。餐馆坐落在一个湖边,湖原为黄河古道,迄今仍与黄河相通。黄河鲤鱼驰名天下,主人就用湖里的活鲤鱼招待我们。

主人好客,据说用不同的品种、不同的烹调方法,为我们准备了八道菜,每道两大条。吃了一两道,已经很饱了,后上的实在吃不下去,我们请求主人不要再上了,主人还是劝说品尝品尝,品种不同,味道也不一样。没有全上完,已经摆了满满一桌子。有的动都未动,不知如何处置。如果倒掉了,那可实在让人心痛。

面对此情此景,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瑞士人用面包揩盘子的场面,很自然地想起了每人一块煎肉的那顿晚餐。要说明的是,引起我浮想联翩的决不是头一遭,只不过是印象深刻的一次罢了。

可以说,我与之打交道的瑞士人绝大多数都不是等闲之辈。他们是社会名流、大企业家、大银行家和政府的高官。我想,他们都如此节俭,更不必说普通百姓下层人士了。为我们设晚宴的那位朋友,就是一位拥有四五十号人的一家建筑设计公司的老板,他的财产恐怕也是百万计、千万计,称得上是一位大财主。他早已超过退休年龄,还在继续操劳。他告诉我,继续工作不是为了生计,他的钱这一辈子无论怎么花也是花不完的。






常听过往瑞士的中国代表团人员议论说,瑞士人太抠门儿。抠门者吝啬也。不可否认,瑞士人对待人、财、物确是抠得很紧,有时抠得出奇。不过应当补充地说一句,瑞士人可不是土财主、守财奴,也不是一味地抠,还是当花则花,当省则省,精明到家。

至于当花当省,则见仁见智。一次,一位瑞军高级将领对我说,他心情不佳。我问为什么?他说:“议会正在审议军方预算,一笔一笔地抠。有的开支项目不过两三千瑞士法郎,也被划掉。无聊得很。”天下的军人脾气相同,说话都很直率。两三千瑞郎约为瑞士最低月工资的一半,确实是个小数目,所以被划掉,可能是议会认为不必要。由此可见,瑞士的国家预算做得很细,审查很严,军费开支也不例外。这里没有通融、没有照顾,不留缺口。预算通过即成法律。

瑞士的议员不拿薪俸,靠当议员无法维持生计。换句话说,他们都是业余的,或者说是兼职的。只在议会开会期间给予津贴,补助的天数和金额是固定的。议会的对外交往也有死规定,每年派两个代表团出访,接待两个外国议会代表团来访。不用说,所需费用已明列预算之中。

政府部门大概也是如此,这可以从接待中国代表团的安排中得到验证。接待几个人、多长时间事先都得说定,有时一个代表团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接待。遇上这种情况,政府和企业也得说清楚,从某日某时起至某日某时止由政府接待,其余时间由企业负责,费用各自承担。如遇到一个大代表团,瑞方就会明确告知,只承担代表团中某几人、每人每天多少钱的费用,其他人欢迎来访,但费用自理,瑞方无法支付。

不言而喻,这会给我们使馆的工作带来困难。每每遇到这种情况,需花费许多口舌,进行沟通,甚至不得不讨价还价。时间长了,自然也就悟出一条道理:对瑞士人来说,友谊归友谊,钱归钱。何况预算是硬的,反正就那么一笔款子,用完了事,多了没有。

瑞士的企业花钱是否宽松些呢?也不是。有一次,一家大公司的总裁请我去参观他们的企业。这家公司与中国的关系很密切,我们从他们那里进口了大量机械设备,还有不少合作项目。出于礼遇,那天他们为我准备了一辆奔驰车供参观使用。事后,该公司的管理人员将一位在那里工作的中国雇员召去,问他为什么用奔驰车接待我,而不按报告执行?之所以质问他,是因为接待报告是这位雇员写的。原来上呈的报告中写的是法国生产的“白茹”车,不是奔驰车。

这位雇员向其解释:接待我的当天,所有的白茹车均已开去,只剩下奔驰车,没有别的办法。尽管如此,管理人员还是警告他,更换车辆,要征得他的同意,不得自行其是。

有些事情,在我们国内已习以为常,甚至认为天经地义,而在别人那里则完全不同。瑞士有个瑞中协会,以前还有个瑞中友好协会,因缺乏经费,维持不下去,与瑞中协会合并。瑞中协会是瑞士全国性的对华友好组织,是我们全国对外友好协会的合作伙伴,名声不小。

但它不像我们,没有常设机构,也没有专职工作人员。政府不拨款给他们,经费来源全靠收取会费。这与我们的友好协会完全是两码事。就是这样的一个瑞中协会,每年还要接待大量的中国代表团,有对口单位的,也有省市政府、经济部门派出的。接待工作都是利用休息日或挤占工作时间,或利用已退休的会员来完成。




2016年,施奈德-阿曼先生访华。


时任会长阿曼先生已年逾古稀,为了促进瑞中友好关系的发展、增进相互了解,他自己组稿、编辑、出版和发行会刊,自己组团、率团来中国访问,自己租车拉着中国代表团全国跑。一天跑几百公里,开车、导游、陪同,一个人全包了。别说是位七十多岁的老人,即使年轻力壮,也够受的。其精神感人至深。可是,他那疲惫的面容我可永远也忘不了。他们是我们真正的朋友,他们对中国的友好情意是发自肺腑的。我永远怀念他们,永远感激他们。

大概就是因为上述种种,使人们得出了瑞士人“抠门儿”的结论。在这里,我给抠门儿加上引号,是因为这种看法浮浅、片面,大有加以探讨之必要。我以为,那是美德,是伟大而可贵的民族精神,大可讴歌,大可赞颂。






瑞士是个小山国,中有阿尔卑斯山贯穿,北有汝拉山横亘边境,可谓“地无三尺平”。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矿产资源,又是一个内陆国家,自然条件很差。就是这样一个国家,1995年以前,连续几年被世界银行列为世界首富。

瑞士有了今天,可以说是几代人,或者说十几代人艰苦奋斗,锱铢必较,一点一滴“抠”出来的。老天爷没有扔馅饼给他们,当年不少瑞士人确是“人无三分银”,穷得叮当响。那年代,瑞士人为了生计,被迫去当雇佣军,为列强们冲锋陷阵,靠出卖血肉之躯养家糊口。大家知道,迄今梵蒂冈的卫队仍由瑞士人充任。当然,今天瑞士人为梵蒂冈站岗放哨,不再像当年那样为生存所迫,而是传统使然,是那段悲惨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。

每当我与瑞士朋友谈及勤俭风气时,他们总要给我讲一些过去历史,讲述以前的贫穷生活。他们富了,可是没有忘记过去、没有忘记历史。他们没有因发富而发狂,挥霍浪费,他们的神经是健全的,心态是理智的。这样的国家、这样的人民是会拥有未来的。

我的朋友说得对,瑞士的富翁都是些普普通通的人,不骄矜,不夸富。他们不会把财富写在脸上,也不会挂在身上。我想,若有机会造访瑞士,当诸位看到那里的青山碧水、优雅的生活环境、高品位的生活质量时,不要“临渊羡鱼”,而应“退而结网”。




-End-

文字 | 《中国外交官在欧洲》 

作者 | 辛福坦

图片 | 源自网络

编辑 |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


更多精彩

敬请关注“外交官说事儿”



联系我们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